1920年代,在法國的朗德省,「婚姻」是土地與家族結合的一種手段。
喜好閱讀、思想獨特的女孩泰芮絲,在父親安排下,嫁給了回鄉繼承大片松林家業的鄰居貝納.德斯蓋胡,成為了德斯蓋胡夫人。
這樁婚事表面上看來十分圓滿,其實貝納考量的是女方作為嫁妝的廣大松林,他並非真心愛她,只是想利用她。
婚後,個性傳統且自視甚高的貝納,觀念中,篤定地認為妻子不過是為家族與家產增分的裝飾品,與泰芮絲在思想上產生分歧,終致無法溝通;
身處對情感的期望以及傳統婚姻的壓力中,泰芮絲感覺生命與靈魂逐漸凋萎,心中因而萌生出一股反叛的力量,
終究,不願壓抑自我,臣服於社會體制桎梏下的她,不惜一切,以一齣殺夫戲碼企圖解除強加在自己身上的枷鎖,哪怕造成極端的犧牲也在所不惜。
榮獲廿世紀法國最佳小說
被評選為廿世紀法國最佳小說之一的《泰芮絲的寂愛人生》,對於正常人在犯罪意念下的心理掙扎,以及表面看似美好的婚姻關係中,在心靈思想平台上,無法對等溝通的夫妻,分別以男性與女性的角度做心理上的細膩剖解,深入描繪;其精湛的筆觸與書寫手法,讓此書成為心靈小說的經典作品。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里亞克欽點最滿意的作品
在法國文壇占有一席之地,並獲諾貝爾文學獎肯定的莫里亞克,精鍊的文字下蘊藏豐沛情感,不僅賦予讀者強烈的畫面影像,字字句句更牽動著讀者的千思萬緒,觸及內心深處。這部藉由描述一名年輕女子對於婚姻生活的絕望,形塑出一個在心靈上孤立無依、極度絕望,令人難以忘懷的女子形象之作品,不僅在當代獲得莫大的肯定與成功,也是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點名,畢生大量作品中,最滿意的作品之一。
法國文學課的經典教材
《泰芮絲的寂愛人生》(Thérèse Desqueyroux)是部法國家喻戶曉的小說,出版至今,始終叫好又叫座,且早已列為法國中學與大學的法國文學課經典教材。
孤寂,千萬別輕忽
一九二七年,你能想像當《泰芮絲的寂愛人生》陳列在法國各大書店時,所引發的騷動?你能想像本書對當時社會所造成的衝擊?對一個男人來說,這無非是一生中最大的噩夢。一本本書像墓碑一樣挺立在櫥窗前,提醒著男性「小心你那言聽計從的小女人」。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里亞克在過了不惑之年,將二十年前喧騰一時的殺夫案,寫進他的小說。無愧為當代的大文豪,他將一位寂寞至極已婚婦人的心思,描寫得淋漓盡致,讓男人不寒而慄。
真實事件發生在1906年的法國,經過一段時日的沉潛,作者再次掀起那看似已經被人遺忘的潘朵拉,這次,莫里亞克用他細膩的筆鋒與觀察,娓娓道出一個蘊藏女性心底深處的寂寥,同時,讓你知道「孤寂」如何啃食一個女人和關係上應該是最親密的丈夫。
這哪是男人能漠視的議題?女人知道,這樣的事件不只發生在二十世紀初的法國;這樣的事情,以往有過,現在繼續,以後也不會消失。男人,根本不願意、也不敢想像有這樣的事情存在在自己身邊;還有什麼比枕邊人想毒害你,而且付諸行動還更令人毛骨悚然?
畢竟,男人離不開女人。
《泰芮絲的寂愛人生 Thérèse Desqueyroux》是我最期待的電影了。
不過,老實説...對電影有點失望,原著小説真得很精采。
整部電影中,刻劃泰芮絲內心獨白的鏡頭太少也不夠細微深刻
著墨在她與夫家、娘家的複雜情感,也少了那麼一點到位的描寫。
電影裡,無法看出1920年真實社會描寫以及當代社會的價值觀及言論如何對泰芮絲迫害而造成她內心的壓抑?
整部片的台詞真得很少,但是在每一幕中,泰芮絲眼神捕捉清楚可見她的壓抑與叛逆,可以明確説是整部電影的著墨的重點。
這,或許是導演想讓畫面説故事的另一個表現。
奧黛莉朵杜的演技真得很好
削瘦頰骨的臉龐、無法支撐步行的驅體、不與人交談、没有頻繁的書信社交往來、對小孩老公漠不關心、對社會没有任何反應
當然,對於自已被軟禁的不合理處罰,也没有竭盡為自我爭取。
時時刻刻,只與一根菸或一本書為伴
壓抑的眼神、空洞的對話、枯燥無趣的生活、從容不急燥的應對
詮釋出泰苪絲孤寂卻又充滿智慧前衛想法的靈魂。
電影劇本和原著小説有著截然不同的演譯手法
還好有奧黛莉朵杜,真切入骨的演技,讓我對這部電影還保有不錯的觀感。